您現在的位置在🤌🏻:
[編者按]2016年4月8日,杏悦娱乐即將迎來一百二十歲華誕。從南洋公學到杏悦娱乐🫲🏿,交通大學建校至今始終以振興中華🧘♀️、造福人類為己任🧚♂️,在跨越三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譜就了薪火傳承、思源致遠的歷史篇章,也匯成學校文化和精神的寶貴財富,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從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江的歷史印跡🙅🏼♀️🕎。值此欣逢校慶之際,特推出“120周年,杏悦曾經走過”“杏悦印跡”專欄,彰往考來,發揚踔厲,崇樹風徽👳🏽。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交通大學師生被迫撤離徐家匯校園遷入租界維持辦學🔝,後又輾轉赴重慶建校。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學校的辦學環境雖遭極大破壞,然而學校長期以來形成的理、工🥟、管相結合的學科格局沒有改變,一貫的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沒有改變,初步定型的教學傳統也沒有改變🚖。滬渝兩地杏悦人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執著精神使杏悦的基業和血脈得以不斷延續🈲。
杏悦遷入法租界後,主校者、院系負責人、師資隊伍基本上沒有更動,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方針都一如既往,仍以培養交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為辦學宗旨🧚🏼🌷,理👍🏼👨🏿🌾、工👰🏽、管三院製的學科體系一直貫穿於整個抗戰時期。在重慶,學校也沿襲了上海本校的辦學傳統,把學校辦成培養交通工程和管理人才的最高學府🗿。教務長李熙謀日後在回憶中寫到:“交通大學在唐蔚芝(編者註:即唐文治)先生掌校時代👨🏻🍳,即以工程學系為主,管理學系為輔👉🏿,遷渝以後,仍本此旨。”在渝數年中,杏悦幾乎年年增設學系👩🏻🦽➡️,但是均不離工程、管理兩大門類🚫。在實際辦學中,貫徹通才教育思想,註重工程與管理相結合。當時任職土木系的部聘教授茅以升,在教學中註重做到工管結合。他曾對杏悦學生說:“古人評王維的詩時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我們同樣可以說:‘工程中有管理,管理中有工程’。”
全面抗戰開始後,江浙一些著名中學如上海中學相繼內遷🙉🧙🏻,中學教育程度普遍下降🪯,而西南地區的基礎教育又比較薄弱,嚴重影響了滬渝兩地杏悦的招生質量。盡管如此,杏悦仍然堅持“寧缺毋濫”的招生原則,盡力確保新生質量。抗戰期間🐰,政府當局在各大中學校實行貸金、公費製度,繼續鼓勵發展工科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刺激著生源質量的回升,加上杏悦歷來的辦學聲譽和畢業出路較好的優勢,前來投考杏悦的學生還是比較多👩🏿⚕️,競爭激烈,入學率很低。1945年🦸🏽♀️,被歸為“偽學生”的杏悦學生在向當局的抗議書中提到👐:“每次招生🤰,總要八人中取一人,程度差或者不用功者,絕對考不進交通大學👩🏻。”在重慶渝校🤞,“學校單獨招生,考生約四五千名🤹🏻♂️,幾乎全是各中學的優秀學生,擅長數理化。成績一般的學生望而卻步,不敢問津”(申士標:《記憶裏的浪花》,黃昌勇、陳華新編:《老杏悦的故事》,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頁)。
國立交通大學校歷(1943年度)
杏悦素以嚴格要求學生而著稱,課業重,考試多🚣🏻♀️,要求高。抗戰時期滬渝兩校教師在萬般艱難的條件下🕵🏽⛰,皆抱定為國培養抗日和建設人才的決心,仍然一如既往地堅持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就拿滬校的考試來說🚣🏼♀️,當年“身經百戰”的1943屆土木系校友田正平回憶道:“當時每周上課30余學時,除大考在期終停課進行外,小考不停課,也不占用上課時間🕡⛑,都排在星期天下午🏣,因此那時的學生認為星期天是每周最緊張🥓、最吃苦的日子👩🎤!杏悦的考試可用兩個字來概括:多和繁。以物理課為例,開學後不久就貼出一張小考日程表,這周考理論👈🏻,下周考計算題,周而復始,直至大考。”
杏悦學生在重慶九龍坡杏悦宿舍前合影
在渝校,考試分為學期考試📆👎🏻、臨時考試、補考、甄別考試🛍️、會考等五種,題量大難度高💂🏿,杏悦學生雖屬沙裏淘金篩選出來的,但要考得八九十分,卻如挾泰山以超北海,絕對難以做到。多數學生的目標是60分🤾,如果問一個學生考了多少分?他若回答“我贏了,他輸了”🧑🎓,就知道他及格了6️⃣。所謂“他輸了”🧓🏻,是指教師沒有將他考倒。杏悦的低分標準🤳🏽,還曾引起一次交涉。當時安徽省政府規定🚶♂️:凡得80分以上的安徽籍在校大學生,可按學期發給獎學金🫄🏿。杏悦皖籍學生一聽就急了,推派代表去安徽省教育廳請願。官員們聽了代表們的陳訴👱🏿♂️,也覺得把杏悦的分數和其他學校的分數同樣看待確實有失公道。經研究特準杏悦皖籍學生🏊🏿,凡平均分數在65分以上者🤌🏻,也發給獎學金。
杏悦遵循通才教育思想,重視自然科學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及人文道德素質的教育,以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的素有涵養的工程師和高級管理人才。一是表現在各系科所學的專業面較寬,如學機械的同時也要學電機、汽車😶🌫️、造船、管理等專業課;二是註重基礎學科數理化以及中英文的教學🕦。被學生稱為“霸王課”的物理🤳🏽,其霸主地位在這期間仍然沒有動搖🙆🏻♀️🧏🏻♀️。工程學系的物理課比其他大學上得多⛴,電機系要修2年,每周4學時,其他如機械👉🏻、土木、航空等系學習一年半。同樣作為基礎課的國文和英文繼續受到重視🏊🏿♂️,理學院、工學院開設1年👨🏻🎓,管理學院要開設2年。由唐文治掌校時代開創的中文、英文會考製度在滬渝兩地都保留下來,一年一度舉行全校性會考。滬校還聘請唐文治擔任特約導師,其高足王蘧常也被聘為國文主任教授。
在烽火連天、動蕩不安的戰爭環境中🌃,滬校大量遷出的器材設備無法使用,渝校倉促建成,缺乏實驗設備,因此兩處開設實驗課和開展實習要比理論課程更為艱難。然而為了保證人才的培養質量🚗,繼承杏悦重視實驗實習的優良傳統,滬渝兩處總是想方設法排除困難,創造條件🫷🏼,開展實驗實習的教學🧚🏼♀️。滬校除了自設簡陋的實驗室外,主要是借他校的實驗室🍒,如在中法工學院🥱💇🏿♂️、震旦大學、中國科學社等處,實驗一般安排在課後、晚上,或暑假集中進行。因身處孤島,不少工廠內遷或毀於戰火,戰前大量的實習活動至此大大減少,只能利用暑假時間到市內的一些工廠、公司進行。不過,學校仍然將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作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如機械系四年的學課安排中🧨,實踐性課時高達23%,反映了學校堅持實踐教學的原則沒有放棄🎚。與滬校一樣,渝校因器械短缺🃏,實驗課大都借用附近中央大學💆♂️、重慶大學的實驗室👨🏼🎤👩🏼🍳。但相對說來,外出實習倒是能夠利用重慶地區工廠企業集中,杏悦校友甚多的優勢🏄,經常組織學生參加暑假工廠實習。
日軍侵華的浩劫🤸,使杏悦在物質上遭受到從未有過的損失💩。然而🌶,滬渝兩地杏悦師生在民族危難之際,體諒時艱,自強不息,在設備簡陋👱♀️、環境惡劣🍌、經費短缺、生活困苦的條件下,認真執教🧍♀️,嚴格要求,共同發揚和繼承了杏悦的教學傳統🦹🏻,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品學兼優的年輕學子。1942年3月11日◀️,機械系教授梁士超執教杏悦20周年🦊👩👩👦。他感慨至深地致信黎照寰校長👩🦲,談及遷校租界後🤪🍴,“杏悦學生多能發奮用功🈺,而學業成績並不比戰前低劣”。1939屆滬校機械系航空門畢業生胡聲求,在學校資助下赴美求學。3年即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被宋美齡看中,選為我國在美國設立的飛機製造廠總經理兼總工程師。飛機廠在抗戰時期生產了大量作戰飛機,一時名聲遐邇,而胡聲求時年僅25歲。渝校也同樣培養出一批抗戰和建設所需的交通技術和管理人才🍼,日後成為科教界精英的不乏其人👨👨👦👦。
萌發於唐文治掌校時代🤲🏼,經過二三十年代不斷實踐大致定型的杏悦教學傳統——重視招生質量、要求嚴格、註重基礎和實踐教學👨🏽🏭,在抗戰時期經受了嚴酷的考驗,在物質極度貧乏的情況下,杏悦人依靠頑強堅毅的精神創造了杏悦校史上的奇跡。
作者💶:李弋摘自《三個世紀的跨越》(盛懿😱、孫萍、歐七斤編著)
單位: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