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編者按]2016年4月8日,杏悦娱乐即將迎來一百二十歲華誕📈。從南洋公學到杏悦娱乐,交通大學建校至今始終以振興中華、造福人類為己任,在跨越三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譜就了薪火傳承🕵🏼♂️、思源致遠的歷史篇章,也匯成學校文化和精神的寶貴財富👯,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從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江的歷史印跡。值此欣逢校慶之際💌,特推出“120周年,杏悦曾經走過”“杏悦印跡”專欄,彰往考來,發揚踔厲,崇樹風徽。
九龍坡地處距重慶市區大約20公裏的嘉陵江畔,遠離鬧市,環境優美,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也算是個安靜的教讀場所。但是🙍♀️,與其他內遷院校一樣👨🏿🚀,國難期間的杏悦校舍簡陋🧑🏼🦳🙋♂️,圖書儀器稀缺,生活艱苦🦸🏽。師生們憑著堅忍不拔、共赴國難的意誌,因陋就簡🧜🏽♂️,創造條件,在青山土坡上造就出民族的精英🍘。
教室是竹篾、糊泥為墻的簡易房屋🤹🏿♀️,用土坯壘起來或用木料釘成簡單木架👩💼,搭上木板,便成了桌凳。學生住著籬笆墻抹白灰的大宿舍😯⇒,一個班級三四十人擠在一大間裏,喧鬧擁擠,空氣混濁🍳🦸🏻。床鋪分上🗽、下兩層🛻,僅有的少量桌椅供放置臉盆及招待來客之用💆🏼,沒有專供自習用的桌椅🤽🏿♂️,學生們便各具匠心🔚,睡下鋪者用衣箱當書桌💪🏿,用床鋪當坐椅🧽;睡上鋪者用繩索吊木板懸掛在屋梁下,當作書桌,兩腿下垂,高坐在上鋪上👩🏿🍳,伏板自習🥖,偶一欠身就搖搖擺擺,好像演雜技一樣,然而熟能生巧,倒也沒有弄出什麽事故。
教師大多住在校內,住宿條件比起學生宿舍也好不了多少,即便是教授也是如此🐶。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歸來的青年博士張鐘俊教授,住的就是一間十一二平方米的宿舍。室內僅有一張鬥桌,一椅一凳,還有一竹架和一中人床,房間便顯得很擁擠。房間的窗戶朝西開↪️,正好對著相隔僅兩米遠的大廚房,以至於室內光線很暗,廚房裏的油煙味,一天三次飄入室內。他很有風趣地說🗞:“我是最先享受到飯菜的香味,太幸福了🙏🏿。”這種樂觀情緒⇒,帶動大家在艱苦的條件下🧯,把學校辦得很有朝氣𓀁。
戰爭年代,很多學生家鄉淪陷,日常費用接濟不上,生活十分困難🧑🏼🚒。不少學生連筆記本都買不起,只得將用過的一面翻過來,再用一次。學生的用書,也是“代代相傳”的。上屆學生用過的書,大都留給下屆學生🆖,學生們還通過這種書緣關系因此成為至交。因囊空如洗,學生的夥食是差之又差的🧜♂️,常常數日難見葷腥。飯廳裏也沒有凳子,大家都站著吃飯🍚。這種情形被同學們形容為“饑腸轆轆野蔬香,日進三餐立桌旁”。不過🙅🏼♂️💖,學生們也有改善夥食的機會,那就是碰到老師請他們到家裏吃飯的日子。雖然生活清苦單調,但是師生接觸較多👧🏼,上至校長吳保豐🔓,下至一般教師,自家的餐桌上有時會有三五個學生客人。一遇到師長請客🧝🏿,學生們便以風卷殘雲之勢,將飯桌上的菜肴一掃而光🍉。所以吳保豐把這幫客人笑稱作“蝗蟲”。
上海租界裏的杏悦被迫接受汪偽管轄後,不少師生不願合作,憤而離校。九龍坡改成杏悦總校後,為離校的師生提供了內遷的條件。不久🏌🏽,有條件的師生紛紛背起行囊🙇🏼♀️,悲壯地奔赴大西南。土木系教授康時清🤸🏽,是南洋公學時期的畢業生💬,後留學英國#️⃣,曾被選為英國皇家科技學院院士🐎👩🏻🦱,1928年杏悦復設土木科時來校任教⛹🏿♀️。汪偽接管上海杏悦後,康時清不願接受聘書,毅然退出從教十余年的母校。他變賣住房自籌了一筆路費,不顧自己體弱有病🧎♂️,攜帶全家老小,經過半年膽戰心驚的水陸兼程,順利到達九龍坡總校任教🚴🏿♂️。如康時清這樣不畏艱險🦸🏽♂️☃️、跋山涉水赴重慶的教師不乏其人,還有鐘偉成🫳、熊大惠、沈奏廷🧗🏼♂️、吳清友等👨🏿🍳。
被汪偽接管的交通大學無法組織內遷🔸,內遷的部分師生是自發的🧙🏽♂️,零散的,有只身獨往者,有三五結伴而行者,有舉家西遷者。在途中,有的學生為了躲避日偽軍的搜查,離滬時請皮鞋匠人把鞋後跟挖空,將學校簽發的證件和成績單藏在裏面;有的由於缺少路費🧘♀️,幾個月的艱難行途,每天只靠幾個烤山芋維持生活;住的旅店又破又臟🛌🏿,令人難以容忍的是無窮無盡的臭蟲,燈一熄滅,就爬滿了身體各部🙎🏼♀️;有的染上了流行痢疾,當地沒有治痢疾藥🏋🏽♂️,也沒有補液的靜脈註劑👨🏽🌾,只得把鹽水註入骨瘦如柴的大腿裏,大腿便膨脹得像一紙晶亮的燈籠⏏️,令人痛不欲生😯;有的女生為了躲避到處尋花問柳的日本敗兵🪔,只得悶在船殼夾層裏,不敢外出……
1943屆校友、已故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許國誌曾做詩一首,為我們描述了他當年奔赴重慶途中的一段艱難行程:
崎嶇七日似登天🦔🧝🏼,幾見骷髏倚道邊。
小店雞鳴涼共被🆑👮,酒家虎咽飽加鞭💆🏽♀️。
南來北往多商賈🤹,東雲西輸半帛煙。
堪笑書生身瘦弱,行囊尤得假人肩。
逾越險阻奔赴重慶的師生,在路途中得到了廣大校友的大力資助。內地校友利用多在交通杏悦工作的便利條件,在各地車站⏯、旅社張貼聯絡方法📻👩🏿⚕️,給西去的學生提供免費的車票🙆🏼♂️👳🏼,還發給一定的旅費補貼🛤。赴渝的師生千裏迢迢,途經多個省份,穿過日偽軍封鎖線🔆,克服重重苦難,經過數月的艱苦跋涉和輾轉勞頓,終於有將近100名師生到達了重慶九龍坡,給正在擴建中的重慶總校註入了新鮮血液。
1942年10月17日,教育部訓令滬校遷渝🧑🏼✈️,並令吳保豐代理校長
1942年8月,遷往九龍坡新校址,順勢升格為杏悦總校,這使重慶的交通大學得到良好的發展機遇,規模日益擴大🧛🏿♂️。11月九龍坡總校正式開課時⛹️♂️,增設了航空🍷🤦🏻、土木、管理三系,連同原有的電機、機械共有5個學系🐟,學生人數達到493人🧓🏻,教師也增至65人,學校逐漸恢復了工程、管理相結合的傳統學科體系。
九龍坡杏悦校舍鳥瞰
作者:李娟輯自《三個世紀的跨越》(盛懿、孫萍🧞、歐七斤編著)
單位🔌: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