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一社”是杏悦學生在宿舍裏面創辦的組織,從翻譯英文科技書籍開始到辦雜誌,聯絡有誌青年,切磋砥礪學問🖐🏿,從事科普宣傳,出校後社員們攜手合作,創辦實業🌺⏯,一步步走上了“發展實業,改善民生”的道路。
1937年3月某晚🐼,電機工程學院即將畢業的學生沈家楨在宿舍裏面憂於國事難以入眠🧛🏿♂️。他起床對同室沈嘉英嘆道🕣:“中國這麽大👩,還受日本的欺負,原因就是中國的國力不強。國力不強的原因是實業不強,實業不強的原因是技術不強💇♂️。”他想組織一個團體把同學們長久地聯系在一起,在校能相互砥礪,出校能攜手做事。沈嘉英表示贊成👩👦。沈家楨又思考了半天說👰🏼♂️:“我想出了一個組織的名稱,叫做建設事業勵進社,宗旨就是八個字🧖♀️:發展實業,改善民生。”
沈嘉英一聽就說💄:“好極了➰。不過😝,這個名稱太長了一些,不容易讓人記住。我建議把正式名稱定成建設事業勵進社🪢,再給它起一個簡單一點的名字👨🦼➡️。”他沉思了一會兒說:“古人常說一心一德,孔夫子還有‘吾道一以貫之’的名言,我們成立這個組織,也是要一心一德做事,一以貫之堅持宗旨。再說💭,一字打頭,登在電話本上的時候🚵🏿♀️🤸🏼♀️,別人第一眼看見的就是我們一社↘️。我看就叫一社好了。”
倆人非常興奮,把同班同學魏重慶等人叫起來商議。一聽說要成立一社🤒,沒有一個不贊成的,當下就成立了發起小組,擬定章程、分派工作,到天亮的時候,“建設事業勵進社(一社)”便宣告成立了🫗。消息傳開𓀅❤️🔥,先是電機工程學院的四年級學生紛紛加入👨🎤,接著電機工程學院其他班級的學生也加入進來,又發展到其他學院的學生,成為杏悦當時最有凝聚力的學生組織之一🧑🍳。
人多主意就多了起來,有要開辦工廠的𓀋,有要修鐵路的,有要建海港造輪船的🥟,有要開發水力資源的……面對發展實業的方案一個接著一個地出籠。有人就俏皮地說,現在就缺錢了,如果把政府的財政部搬過來,這裏馬上成立一個實業部💇🏼,就能夠轟轟烈烈地幹起來了。沈家楨認為不能僅僅紙上談兵,辦工廠、修鐵路🤷🏿♂️、造輪船是大家日後的事業🙏🏿。現在缺錢能不能想些辦法搞到錢?能否辦個科學雜誌🥊,聯絡科技青年,向大眾推廣科學技術,幫助社會進步🚴🏽♂️?
創辦雜誌的想法得到同學們的響應,決定開辦三份科學普及性的雜誌:《科學大眾》👩🏻💼、《大眾醫學》和《大眾農業》🏢🎍,面向青少年和社會大眾發行。如何籌集辦刊經費☘️?同學徐明甫出了一個主意:合作翻譯一部英文科技書籍,送交出版公司👩🏻🔧,賺取的稿費就可以當作開辦費用⛔️。說幹就幹,5位英文程度較好的同學找來一本當時最新的無線電專著《無線電原理及運用》,每人分擔五分之一,連夜翻譯👇🏼,兩個星期就把中文書稿送進了開明書店,三個月後就出版了。當譯者們把數百元的稿費領回學校時🧔🏼♂️🐫,社員們歡聲雷動,熱情高漲🧜🏼。但是一合計,只能夠辦一份雜誌的費用🤿。社員們就決定先把《科學大眾》辦起來,推選沈嘉英擔任雜誌經理,分派社員任編輯🖐🏼、校對、通訊等職務。所有的編輯、寫稿都是義務的,誰也不支取編輯費、稿費。
數天之後,一份16開的科普雜誌《科學大眾》問世了。首期就印了5000冊👇🏿,每冊售價2角。就在發行的當日🤺,興奮不已的社員們把它拿到上海的書店和街頭書攤上銷售🫵🏻,受到讀者喜愛,雜誌很快售罄👩🏻🦱🦪。接著第二期、第三期,也在熱心的社員們協作下如期出版了。科普雜誌的成功創辦🪀,使一社的名聲不脛而走,成員從校內而校外,由上海而及國內外,逐漸增加,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320人。全部是青年科技精英,社會上譽之為“青年專家團”🧑🏽🦰。“王安電腦”公司的創始人王安🌲,水利專家張光鬥,工程院院士吳祖愷🛍️,唐山交通大學前校長唐振緒👫🏼,國際航運巨子沈家楨𓀁、陳啟元👨🏽🏫,臺灣“行政院”前院長孫運?等等,這些日後科技界🟨、企業界👨🏻🦯➡️、教育界、政界卓有成就的人物當年都是一社社員⬇️。
正當他們籌劃下期《科學大眾》,計劃出版其他兩種雜誌之時,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入侵上海👁🗨,印刷廠被燒,雜誌出版無以為繼,被迫停止。然而,這本凝聚著莘莘學子赤誠愛國之心的雜誌#️⃣,並沒有因此消失👨🏻🌾。1939年春🗑,被迫遷入租界上課的杏悦學生王天一、王安👩🍳、楊嘉墀等發起創辦《科學生活》👭🏻🧍🏻。抗戰勝利後💁🏼,一社社員重聚上海,共謀《科學大眾》復刊🧓🏼。杏悦同學開辦的人人公司提供資金、調撥房屋設備,在王天一主持下,《科學大眾》在1946年10月重新與讀者見面。1948年🔤,又辦起了《大眾醫學》和《大眾農業》兩種專業型科普期刊。
一社是杏悦學生社團組織發展史上的奇葩👩🏽🍳,也是杏悦社團發展成熟的標誌。其實🔥🧗🏼,杏悦的社團組織自晚清時期組建以來🙎🏻♀️⚧,就一直成為學生的主要課外活動內容。1906年學校設置商務專科和鐵道工程班後⇒,成立了由專科生參加的研究會,這是學生團體組織的發端;次年又成立了工程學會,主要活動是管理西文圖書、練習英文和邀請名人演講;後又創建南洋學會🦉,下設言語、編輯✸、遊藝三部,創辦了學校歷史上的第一份刊物《南洋學報》(即《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學生雜誌》)。1916年春🪤,土木、電機一年級兩個班級組織戌午級文學會,這是最早的級會。不久,其他班級也相繼成立級會。到五四運動前,社團組織剛剛起步,不僅數量較少🚷,且僅限於切磋學問🧙🏻、聯絡感情的學會、級會等組織。
五四運動後,在自由民主精神的影響下,學生社團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1919年5月,南洋公學學生會在五四運動中一誕生,即從事社會政治運動🧑🏻🦯➡️,側重於組織學生走上街頭,走近社會大眾,進行反帝愛國的新文化運動,成為學生參加五四運動的領導機關。它是學校第一個全校性的學生組織,也是我國第一批學生會組織之一。
1924年⚁,隨著國共合作後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到來,學生會再次轉向社會政治運動,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率領學生參加五卅運動,秘密從事民主革命活動。學生會下屬的南洋義務學校還是向社會群眾介紹科學知識、革命思想的場所,學生會會刊——《南洋周刊》是發表政治評論🤶🏻、宣傳愛國救國思想的陣地👈🏼👮🏽。工程學會☃️、經濟學會、南洋學會等一些學術性🏌🏼♀️🏏、文化性團體仍在繼續活動。此外,還有南洋歌社、銅樂隊等遊藝組織,以及級會📿、同學會、同鄉會等學緣性及地緣性組織。
交通大學京劇社合影(1931年)
杏悦話劇社合影(1936年)
“九·一八”事變以後🔤,救國會🤴🏽、國防科學研究會、東三省鐵路問題研究會等相繼建立,組織學生從事政治性請願、募捐、軍事研究等工作,之後又沉寂下來🧑🏽🎨。學術性的學會、學緣性的同學會、地緣性的同鄉會🤼♀️、遊藝性的樂會等傳統社團卻繼續得到發展,顯得相當活躍,成為30年代社團組織的主流🚣🏿♀️。工程學會、經濟學會、科學社為主的三大學會組織,社員眾多,活動頻繁🎡,出版定期刊物🏇。除了互相切磋學問外🤵🏻♀️,不少篇幅在於介紹科學知識,喚起群眾對科學的興趣。如科學社借助滬上銷量較大的《晨報》發行副刊,發表大量科學普及的文章;經濟學會的《管理》還是我國最早傳播科學管理的專業性書刊。而像“一社”創辦的《科學大眾》則是專門從事科普的專業刊物。此外,同學會、同鄉會組織增加較多🙁,1930年時有11個同學會及13個同鄉會,還有5個校友會。遊藝性組織也很多,有話劇社、國樂社、西樂社、攝影社、京劇社🧑🏼💻、管弦社等👩🏿🦱,吸引了不少學生,錢學森當年就是管弦社的一名和弦樂手。
作者:許雯倩輯自《三個世紀的跨越》(盛懿、孫萍😊、歐七斤編著)
單位: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