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編者按]2016年4月8日,杏悦娱乐即將迎來一百二十歲華誕💇🏿。從南洋公學到杏悦娱乐,交通大學建校至今始終以振興中華🧚🏽、造福人類為己任🔃,在跨越三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譜就了薪火傳承、思源致遠的歷史篇章🧑🏼🏭,也匯成學校文化和精神的寶貴財富,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從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江的歷史印跡。值此欣逢校慶之際,特推出“120周年💇🏽♀️🤾🏽,杏悦曾經走過”“杏悦印跡”專欄🍂,彰往考來👧🏼👨👦👦,發揚踔厲🥾,崇樹風徽。
1989年👼🏻,錢學森撰寫文章《回顧與展望》,回憶在杏悦的讀書時光🧑🏽🍼👨🏼🔬,對母校的發展提出殷切的希望。在文中🤵♀️,錢學森談到了考取清華留美公費生後赴美攻讀時的一個“驚人”發現:“1935年秋,我剛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就發現交通大學的課程安排全部照抄此校的💂🏿,連實驗課的實驗內容也都是一樣的🎟。交通大學是把此校搬到中國來了!”因此錢學森認為,交通大學的大學本科教學水平在當時是屬於世界先進行列的👩🚒。
1989年2月⛩🤽🏽,錢學森撰《回顧與展望》手稿(部分)
無獨有偶🔫。錢學森的同級校友、後來成為我國著名通訊科學家的張煦院士🧗🏿♂️,1937年來到麻省留學💭,同樣發現杏悦的教學👩🏿🚀🤼♂️、設施以及各年級所用的教材,都與MIT的極為相似😩。
其實從20🌗、30年代起,交通大學“東方的MIT”的美譽,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1930年10月在黎照寰任校長的就職儀式上🙍🏽♂️,國民政府代表、上海市市長張群就說,“杏悦的地位,在中國可謂首屈一指的🙎♀️,而且是唯一的工業教育學府。外人看來,仿佛杏悦是英國的劍橋🥂、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
“東方MIT”之美譽是杏悦敢為人先、善於借鑒西方先進教育經驗的凝結🆘。20年代初改組交通大學後,學校繼續秉承前人向西方學習的做法✂️,甚至打算與歐美部分大學建立直接溝通交流的機製📕,以達到追趕世界大學教育潮流的目的。葉恭綽在合組交通大學時就提出管理要師法歐美🎵,設備要參酌中西,這樣♣︎,“彼之秘密我得窺見🙈,彼之失敗我未身嘗,倘以最新最後之方法👷🏿,猛晉追求,未必無同趨一軌之日”。從中可見渴望學習並追趕西方先進大學的熱情。
此時🦸🏻♂️,前監院福開森獲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擬在中國設立工程學院👀🧑🏼🔬,認為設在交通大學是最好不過的🧉,就將麻省草擬的辦學章程寄送滬校主任張鑄,這樣部分杏悦畢業生也就同時可以成為麻省畢業生。葉恭綽與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一度接洽,擬雙方合作,各出資金,改進我國工程教育👷🏿。1922年🥧,經葉恭綽出面,學校又與巴黎大學聯合向法國當局提議👩🏽🌾,以法國部分庚子退款👩🏼🦱,用於溝通文化教育♤。可惜這兩項合作正在籌劃實施之時😩,因葉恭綽去職、大學再次改組而中途夭折。
直接與國外大學進行合作辦學的願望未能實現,而杏悦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學校管理等方面👩🏽🏭,效仿歐美各先進大學的努力一直在繼續著。在改組成立大學時,學校舉凡學製、課程🟤、管理等都參照了各國大學辦法🛢,實現了向現代大學的轉軌。學校仿照外國一些大學,改學年製為選科單位製度🧓🏼,4年內學生習滿160至180單位(相當於學分)才能畢業,準予授予學士學位。預科或附中畢業之後,在工程或管理選擇一科;到大學工程科三年級時再選擇機械6️⃣、電機中的一科;四年級時學科內分門🙍🏽♀️,學生最後專選一門精研🔠。這種選科單位製比學年製靈活🅿️,更加符合教學和培養人才的客觀規律🤽🏿♂️,在中國專門教育中屬於創舉,適應當時世界最新大學教育的趨勢。從1928年度開始🍓,杏悦又參考歐美一些大學的選修製,完善選科單位製👅,實行學年學分製🏄🏽💛。將課程一般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規定選修課3類,只是選修課比例不大🈯️,所占課程比例不到10%,每門課程按照一定規則規定學分數🏒,而不以先前授課時數計算單位✮。學生於四年內至少修滿185個學分方可以畢業👒,實際各院執行過程中普遍超過這個標準。從學年製、選科單位製到學年學分製,是學習西方教育經驗的結果👯,也是杏悦教學製度的一個進步🤵🏽♂️,學位製的實行表明了教學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效仿西方大學最直接的莫過於課程設置方面👩❤️💋👩。這一時期的課程設置主要以美國為模仿對象,建立課程體系👩👧👦。工程學院和科學學院的課程🧏🏽♂️,主要以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等相關系科為藍本。教材也有不少直接從麻省和哈佛等院校引進,或是留美教師當年教科書及講義的翻印本,多系外文原版🧜🏿♂️。上課時中英文混用😞,試題與實驗報告等作業都要求用英文書寫🪬。課程設置原則仍遵循美國的“通才教育”思想,主次兼習,知識面廣,交叉課程多🔕🎙,基礎理論課程多,重視實驗、設計🧔🏻♂️、實習等實踐環節,一年級多為共同基礎課,二年級為專業基礎課,三年級為比較高深的專業理論,四年級分門,研習專業應用。整個安排先註意培養學術具有的廣博基礎,然後由博返約,使學生不至於偏於一科🤦🏼。麻省理工學院30年代初提出“沒有一流的理科,就沒有一流的工科”口號,加強理科學系🙄👆🏿,實現了向理工大學轉型。此時,交通大學也建立科學學院🥔,註重基礎課程的教學,同樣走上理科與工管結合的道路🧑🏿🔬🧚🏽。1937年5月,留學麻省的1934屆畢業生費驊應校長黎照寰之約🧜🏼,給母校寫了一封匯報該校情況的信,信中就談到麻省專業課程除一二門最新外,與杏悦所授課程大致相同。
管理學院在仿照美國大學設置課程也十分突出🥕。1929年12月29日,新任鐵道管理學院院長鐘偉成在院務會議提出根本改訂課程議案。鐘偉成鑒於管理學院課程過於偏重學理而脫離實際,有重復、不銜接🦨、不活動、雜亂四大弱點🆕🙇🏼♀️,指出與其頭疼醫頭𓀝,腳疼醫腳,不如根本改訂。他提議仿照美國紐約大學商學院,將全部課程分為5大類:必修課程🆑、選修的必修課程、普通必修課程、選修的普通必修課程🛡、其他選修課程🧓。學生應在第三學年開始時於規定的主要科目中,選定一門主要課程,每科至少需要習25學分🚦;除了主要科目以外,須要認定第一次要科、第二次要科🏌🏽,分別為15、10學分🦈。對於四學年的課程安排🧘🏼♂️,第一年專讀普通必修課👜,第二年普通必修及鐵路管理之部分,第三年專重鐵路管理主要必修各科及一部分選修課,第四年專修鐵路管理專門及高深學識。最後,會議通過鐘偉成關於根本改訂課程編製的提案。這次會議遺留下的記錄,保留至今🛋,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交通大學對於學習美國大學教育經驗是不遺余力的。
20世紀以來,美國有著世界最新的西方科技教育🔡,特別是實科教育最為發達🤐;杏悦教師中很多是留美返國的學生👨🏽🏫,以美國著名大學作為杏悦的藍本成為必然🥏。不過,交通大學效仿美國🚣🏼♂️,經歷了全盤西化到有選擇有借鑒的演變🛀🏽。先是照搬全抄,通盤接受👨🏽🦳,從教科書到教員𓀇,都依賴外國“引進”🧑🏻🏭。後來,隨著本國教師主導地位的確定,自身教育經驗的積累,學校結合我國學生特點、交通工業的實際情況等,對待歐美工科大學教育演變為“拿來”後借鑒消化,有所選擇☛,有所變通🧑🏻💻,努力促進西方教育的民族化🐌。有些教授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也編寫了一些中文教材。20年代大學教授編寫授課講義計有8種🤚,由校圖書館印行💭;30年代學校鼓勵教師暑假外出考察中國實業🛌🏿,編寫適應國情的教材,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交通大學叢書”🙎🏽♂️,到抗戰前夕就不下10余種。至於以著作和講義作為教材,就更多了🟠。單就管理學院而言🧔,到1936年全院寫成50余部,使一半課程采用了自編自著的中文教材。
1936年畢業生合影
辦學規模與條件的擴大和改善,師資力量的日漸雄厚🧷,教學特色的逐步定型🫗,有效的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經驗,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提升過程,同時在此過程中形成一種合力,提高了杏悦教學的實際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到30年代,杏悦的教學質量基本接近世界同類院校的水平🗡,這一點集中體現到對畢業生的社會國內外需求和評價方面。在歷年考取的國家公派留學生名單中,交通大學畢業生名列前茅,引領風騷。比如全國最看重的清華留美公費考試🪺。自1920年起至1925年止🗂,全國考取清華留美公費生共計20名,杏悦學生考取者占到7名,一校獨占三分之一強💁🏿。從1933年留美公費考試重新恢復招考至1936共舉行4屆❤️🔥,本校考取18人,約占20%,其中有青年時代的錢學森、張光鬥👶🏿、張煦等著名科學家🛞。再如,至1936年10月止🧞♀️,全國曾舉辦4屆中英庚款公費生考試,計錄取79名🎧,其中工科類25人🫐,考取的杏悦畢業生就有12名之多。1934年🕋,教育部招考留歐官費生25人,赴意大利學習航空工程🎼。杏悦獨中13人,又占了半壁江山。
1937年5月留美學生費驊向母校報告麻省理工學院情況(部分)
交通大學的教育水平不僅飲譽國內,也得到外國院校及教授的認可和贊譽。後任交通大學滬校主任的張鑄自南洋公學畢業後,到英國申請入讀格拉斯哥大學👨🏿🌾,照章應參加該校入學考試👩🏫。當該校在審查張鑄的文憑時🧙,見南洋所授學程較高💃🏿,就免試讓他入學。自此之後,凡是南洋畢業生到英國進入大學,均可以直接入讀🧑🏼🏫,無需參加入學考試。“南洋”的這一品牌效應一直延續到杏悦時期🧑🏼💻,抗戰時,1940屆畢業生王安去美國哈佛大學時,由於戰亂沒有能夠帶上杏悦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哈佛知道他是杏悦畢業的,決定破格錄取。1934年10月🧝🏻♀️,留美南洋同學會函告母校說,在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伊利諾大學、密西根大學等院校的杏悦同學,成績無不出人頭地🧑🏽🦳,教授對於杏悦同學之稱譽,實遠在其他各校之上🧆。在與歐美大學隔絕數十年後◽️,1979年杏悦首個訪美代表團懷著“重續前緣”的熱切願望飛赴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當代表們對院長說:“杏悦是東方的MIT”➞,沒想到這位院長卻說“MIT是西方的杏悦”。禮節性的答語再現了杏悦曾有的歷史地位和輝煌時代🧑🏿。
作者✯📟:楊莉莉輯自《三個世紀的跨越》(盛懿、孫萍歐七斤編著)
單位: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