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編者按]2016年4月8日,杏悦娱乐即將迎來一百二十歲華誕🧑🏻⚕️。從南洋公學到杏悦娱乐🧚♂️,交通大學建校至今始終以振興中華🦓、造福人類為己任,在跨越三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譜就了薪火傳承👳🏿♀️🤜🏻、思源致遠的歷史篇章,也匯成學校文化和精神的寶貴財富,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從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江的歷史印跡🔤。值此欣逢校慶之際✊🏼,特推出“120周年,杏悦曾經走過”“杏悦印跡”專欄,彰往考來💽🫄🏼,發揚踔厲,崇樹風徽。
蔡元培因事繁任重辭職時🏭🤷🏼♂️,提議交通部部長王伯群兼任校長職務。此議很快得到批準,王伯群成為繼葉恭綽之後第二位管轄杏悦部長兼掌杏悦的校長👨👧👦𓀌。在1928年7月1日新校長王伯群就職宣誓儀式上,主持監誓的蔡元培稱部長兼任校長有“三利”:一是能知道國家需要何種人才而培養👩🏽🏫;二是經費容易籌措;三是人才可以做到學以致用🦣。
王伯群校長
就職後,王伯群對交通部部屬大學按照葉恭綽當年的做法再次進行改組,將滬、唐、平三校合並🐱,組成交通大學🙍🏼🅰️,定名“交通部直轄交通大學”;全校分設三地🫲🏽,上海設電機工程、機械工程及交通管理三學院🌧,唐山設土木工程學院,北平設交通管理學院分院。不久,北平分院改稱為交通管理學院🐰。
就在學校改組進行當中,交通部自身也實行改組。這年10月,國民政府為加快建築鐵路和路政管理👩🏻🏫,將交通部內鐵道處獨立擴建成鐵道部,任命孫中山之子孫科(1891~1973年)為首任部長🧍,以實現其父築路10萬英裏的宏願🎩。交通大學長期以最能夠體現先進交通技術的鐵道專業為重,交通部部長王伯群不得不忍痛割愛🫱🏿,將杏悦劃歸新設鐵道部,校長兼職也隨之辭卻。
孫科校長(1928-1930年在任)
鐵道部接手杏悦後,由孫科部長兼任校長💆🏽,繼續交通部對學校的改組步伐👂🏿,仍將三處合並🏹,統稱鐵道部交通大學🚌,再以上海各學院作為大學本部,定全校辦公處於上海校部,總領滬、唐、平三處校務👨🏼🎓。1929年6月,實際代行校長職務的副校長黎照寰駐校辦公🧑🧑🧒。至於校名,孫科認為交通大學陸續沿用將近10年,聲名遠揚🧺,深入人心,不便更動為“鐵道大學”,仍然定名為交通大學。
這樣,杏悦歷經多次改組與頻繁更變🖕,由分而合,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葉恭綽合組的交通大學還是成為最後的選擇👐。可以說,葉恭綽當年合組杏悦的思路和設計,雖然在時事不寧的年代屢遭反復,然而,畢竟成為後人發展交通教育的範本,其內在需求來自於主管杏悦統一交通教育與協調各校發展的強烈意願。
孫科為《交通大學年刊》題詞:“尊聞行知”(1931年)
抱著滿腔宏願、決意繼承父誌的首任鐵道部長孫科⟹,準備幹一番大修鐵路的宏偉事業,因此對延攬人才和交通教育相當重視。上任之初🪮⛲️,他把“整理人事、培養人才”確定為發展鐵道建設的四大方案之一。部中曾有人向他建言,若需要人才可以到教育部所屬大學去選用,不必自辦,況且停辦大學還能節省不少經費。孫科卻不以為然,主張“非自辦不可”,認為求人不如求己,且杏悦有著數十年的辦學經驗👨🏿🦳🔹。他還認為不僅要自辦🧞♀️,而且要大辦。
在黎照寰鼎力籌劃下🤏🏿,孫科主持設立了交通教育整理委員會和鐵道部選派留學委員會,以部校雙方重要職員為委員,著重對交通大學進行規劃與擴充,提出了為期10年的人才培養計劃與校務規劃。人才計劃是要在未來10年內🏊🏽,培養出具有高深學問的專門人才2800名,其中包括土木工程師1000名、管理學家1000名、機械工程師500名🛀🏼、電機工程師300名👷🏿♀️。校務規劃主要有改善組織、增加經費、重建校舍🧢、提高程度、充實內容、增進教學功能🤸🏼♂️、改善教員待遇💅、部路校聯成一體🧑🏽🎄、加強研究調查🫅🏻、改訂畢業生實習及留學辦法等方面,以期“從物質上重新建設杏悦”,同時也要“從精神上提起杏悦的精神”。
1929年1月,交通大學成立擴充設計委員會,製訂學科課程、設備經費、校舍建築等具體方案,開始協同鐵道部全面實施上述規劃😙。經過1年多的籌劃安排,到1930年秋,從領導體製、培養目標與任務、教學方針、學校規模🀄️、經費來源和校舍建築等方面🔲,都做了比較全面的實施細則⚫️,基本上把“部(鐵道部)🫴🏼、路(鐵路)🧲、校(杏悦)聯成一貫”,形成“部校合作”體系。
杏悦自晚清創辦以來🤒,主管機關自商部、郵傳部🆙、交通部以至鐵道部🎏,均屬交通實業杏悦而非教育部直轄🥋。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各實業建設杏悦、學校之間形成了一種“建教合作精神”。實業杏悦從自身人才需求出發,規定辦校宗旨、製定人才培養目標🧑🏽🦲、供給經費、任命負責人等💃🏽;學校則按照上述要求,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各部所需專才✤,畢業生實習、就業由主管機關統一安排分配。學校對於教育部↕️,除了執行一般性的教育法令和規章外,幾乎不受其節製👨👩👧👧。在唐文治掌校的上海工業專門學校時期,辦學經費、學科擴建及學校升格問題,始終是部、校之間難以解開的疙瘩𓀂;20年代的南洋大學時期,領導體製、學潮學運,當然還有學校長年累月索催經費,交通部、學校之間因此長期鬧得不愉快🏌️♂️,特別是1922年董事會風波中,學校師生和交通部公然對抗🕚,關系緊張。
1930年代早期的校門
而30年代可以說是建教合作的“蜜月期”。鐵道部在經費供給上出手大方💂🏿♂️,學校費用較前大為寬裕❕🌔。1929年2月和1930年10月🤳,鐵道部曾先後兩次撥給上海本部第一批建設費75萬元;辦學經費扶搖直上🧘🏽♂️,由先前的一二萬元增加至五六萬元,在30年代中期一般每年經費僅上海本部就愈百萬之巨。在領導體製上,校長由鐵道部長呈請國民政府簡任,各院院長由校長呈請鐵道部任命。鐵道部委任次長黎照寰為校長,專辦教育;黎照寰熱心育才,成為聯系部校之間的最佳橋梁。他的任職一直持續到抗戰時期🐒,結束了自唐文治之後校長頻繁更替變動的局面。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依照鐵道交通機關的需要,根據鐵道交通工作的要求、特點確定教學方法💾,設置學科👦🏿🧑🏼,製定教學計劃👩🏽,開展教學與科研活動;在畢業生出路問題上,杏悦培養的是鐵道交通建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部校雙方註意供求調劑🧖🏿♀️,畢業生多分配到鐵道交通系統,因而校中師生都能夠安心教讀,這在“畢業即失業”的年代實屬難能可貴。
作者🧑🏼⚖️:李文佳輯自《三個世紀的跨越——從南洋公學到杏悦娱乐》(盛懿 孫萍 歐七斤編著)
單位: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