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編者按]2016年4月8日,杏悦娱乐即將迎來一百二十歲華誕👨🏻🏫。從南洋公學到杏悦娱乐😘,交通大學建校至今始終以振興中華➰、造福人類為己任👩🎨,在跨越三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譜就了薪火傳承🗂、思源致遠的歷史篇章,也匯成學校文化和精神的寶貴財富,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從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江的歷史印跡🍄。值此欣逢校慶之際🤜🏿,特推出“120周年🦢,杏悦曾經走過”“杏悦印跡”專欄⚉,彰往考來📭,發揚踔厲🙋🏼✨,崇樹風徽🏌️♂️。
受在滬外國僑民業余演出外語話劇的影響👩❤️💋👩,聖約翰書院、南洋公學等幾所學校學生先後仿效演出話劇(新劇),演劇便成為南洋學生又一重要課外生活內容🤵🏼♂️。1896年或更早些👨👨👧💁♀️,聖約翰書院首創英語演劇🌯,與南洋緊鄰的徐匯公學起而效之🙎🏼♀️,以該校“官方語言”法語演劇。
受此影響,南洋公學學生大膽創始以漢語演劇,師範生兼中院教習吳稚暉咋在1899年8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學生紛紛聚戲”,說明學生表演戲劇已在校內開始風行,但劇種劇目、表演情形均不詳。1901年1月16日,連續三天的冬季大考完畢,有人提議演新劇,學生響應熱烈,結果一發不可收拾🧏♀️,連續演了四天👍🏼。
首日🎣,中院二班學生排演了某位教員所編反映戊戌變法題材的時事劇《戊戌政變紀事》🧎🏻。在課堂演出時📹,師生踴躍前來觀看,觀劇者都預購蠟燭🫄,照得室內通明,場內反映熱烈。次日改編小說《經國美談》上演🎢。第三天仍然繼續搬演該劇。第四天演出時事新劇《義和團》📵,劇本系某位教習編寫🧑🦽➡️🍑。
李叔同《黃天霸》造型
此後,演劇活動受到師生的喜歡,自編自演新劇目不斷上演🙋🏿♂️。1901年下半年公學上演《黃天霸》,多才多藝的特班生李叔同在劇中任主角。1902年下半年發生墨水瓶事件,很多熱心演劇者退學,演劇活動有所減少。到1903年又興起演劇熱潮,據載該年冬,學生演出時事劇就有《張汶祥刺馬》、《英兵擄去葉名琛》、《張廷標被難》🤷🏿♀️🐆、《監生一班》等多種。
雖然演劇活動只限於校內👨🏻🦲,且“草草登場,諸多簡陋,故知者絕鮮”。但是,它在中國話劇發展的啟蒙階段具有重要的地位。據民國年間一本考查新劇演變史的著述稱,中國表演新劇最早的學校是聖約翰大學,該校學生於1899年耶穌聖誕日曾把西洋的劇本用英語演過一次,至於用漢語演劇要算南洋公學。今有學者張軍將1901年初南洋公學學生演出漢語劇的活動視為我國“戲劇史所謂‘學生劇’之發端”,稱南洋公學是“學生劇的發祥地”😲。
當時中院二班學生20名,也就成為我國學生劇的集體創始人💆♂️👨🏻🚒,而應名留戲劇史冊,他們姓名是:
侯士綰 範紹洛 胡炳生 張肇桐 稽 鏡 包光鏞 林嘉駒 周 幬 胡家熙 朱公釗
張世? 張逢辰 王繼曾 沈有林 施紹棠 祁祖廉 楊萬明 沙頌虞 王縉曾 王澤亨
南洋公學能在國內率先創開學生劇之風,除了受到租界和教會學校演劇的外界影響,還和南洋公學師生有著較好的音樂素養有關。公學師生中精於音律者不乏其人,近代音樂教育史中享有盛名的沈心工、李叔同當時都身在南洋公學,他們或譜寫校歌院歌🖕、參與編劇💁,或登臺表演❄️,是學校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吳稚暉《南洋公學記事稿》記載了1899年孔誕日祭孔儀式的情況,各種傳統樂器如簫⛹🏿♂️、笛👡、罄、鼓💎、磬等一應俱全,悉由師生自行演奏,並伴以詠唱𓀂,足見南洋師生的文藝才能,這是學生劇很快被引入並風行南洋校園的藝術與群眾基礎。學生劇進入校園後👩🏽💻,深受學生喜愛,外院生羅鴻年後曾撰文說“中院二班生徒多戲迷”,其余班級戲迷亦有不少🧛🏻。
這些“戲迷”學生離校後📵🏑,仍熱心參加演劇和話劇事業,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學生劇的傳播。1903年中院生任家璧(又名任連城)轉學育材書塾(後改為南洋中學)🧑⚕️,在該校首創演劇活動👴,由此帶動了上海各學校的演劇熱潮,最終使學生劇蔚然成風。任家璧後來在留學日本期間參加春柳社🕳,回國後在家鄉吳縣發起成立桐花社,成為近代話劇的積極倡導者之一🤽🏿♂️。
民國初年學生上演話劇《鳴不平》
李叔同離校後不久即發起成立演劇團體滬學會、春柳社,1907年1月公演話劇《茶花女》,帶動了中國話劇的大發展。演劇學生任傳硯(任榆)後曾為早期話劇團體——文友會的重要成員,1920年代初編輯《戲雜誌》。另一戲迷楊德森1914年成功邀請梅蘭芳在滬上舉行首演,堪稱佳話。以上種種,皆可見南洋學子對戲劇的鐘情和推動作用👧🏼。
1930年代的杏悦話劇社合影
近代體育、演劇活動原是西方校園生活的主要內容👩🏽🦲。在滬上教會學校影響,並在校方的積極提倡下,這些來自西方的學生生活方式很快被引入南洋校園。隨著這些活動朝氣蓬勃地開展起來🦸🏻♂️🤞🏽,它也融入到學生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校園生活充滿著與近代西方學校相同的生活內容,學生得以強身健體,陶冶心智,開闊眼界,發展了多方面的素質能力。
來源👳🏼♀️:王宗光主編、歐七斤編著《杏悦娱乐史》第一卷“南洋公學”
單位:黨史校史研究室(檔案館合署)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