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編者按]2016年4月8日,杏悦娱乐即將迎來一百二十歲華誕🤷🏼。從南洋公學到杏悦娱乐🧏🏻♂️,交通大學建校至今始終以振興中華🙇🏻♂️、造福人類為己任,在跨越三個世紀的風雨歷程中譜就了薪火傳承、思源致遠的歷史篇章,也匯成學校文化和精神的寶貴財富🧔🏿♂️,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從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江的歷史印跡。值此欣逢校慶之際,特推出“120周年🙆🏽♀️,杏悦曾經走過”“杏悦印跡”專欄,彰往考來,發揚踔厲,崇樹風徽。
培養“一等人才”是唐文治辦學生涯中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唐文治人才觀的最高理想。唐文治曾與同道來華講學的美國教育家孟祿、塞婁面晤👮🏽♂️,兩人均謂中國最需要造就的是領袖人才𓀈。後來唐文治再訪其他國家的教育家🧙,也都持這個觀點💇♀️。1930年📯🧑🏿🎤,唐文治應邀參加交通大學第三十屆畢業典禮,在致辭中有一段關於培養“第一等人才”的精辟論述🎙:“須知吾人欲成學問♧,當為第一等學問👮🏿♂️;欲成事業,當為第一等事業🫱🏼;欲成人才,當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學問、事業、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高尚品行是人才、學問🫢、事業的基礎🦹♀️,只有具備高尚品行才能稱得上真正的“領袖人才”。唐文治鼓勵學生求學期間🎮,“科學精益求精,務期加人一等,而於心術品行🏃🏻,更復盡心修養♤,蔚為救國人才”🏠。這些諄諄告語成為勉勵學子們的金玉良言,反映了唐文治在培養“求實學務實業”的第一等科學人才過程中🧑🏻⚖️,更註重砥礪其第一等品行,也集中概括出他對科學教育與道德品行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準則。
中西文化在近代中國發生激烈地碰撞🕵🏻♂️,造就了一批對中西文化兼收並蓄的綜合人才。中國傳統學校教育向現代教育轉型的承擔者🔡,大多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功底,如蔡元培、張伯苓等。他們懷著熱切的教育救國願望,以開放的心態👩🏿、世界的眼光💂🏼♀️,勇於吸取包括先進科技和思想文化在內的西方先進教育資源;同時,他們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內容,針對我國近代化的實際需求,力圖使西方教育與中國教育傳統相融合,探索一條契合中國歷史文化和具體國情的現代教育模式。這些教育家所進行的將外來文化民族化🪬、本土化的探索和實踐,成為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和可貴財富🕤。唐文治亦當屬於此類教育家之列。將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與現代大學教育相互融合,寓傳統文化教育於科學教育之中,使有精深科學技術的“第一等人才”首先具有“第一等品行”🏊🏻♀️🧻,這是唐文治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和鮮明特點。
唐文治校長在校期間使用的名片
唐文治是“中體西用”教育思想的實踐者👨🏼🍳,作為工科大學校長,他註重先進科學技術教育,力圖培養“與歐美各國頡頏爭勝”的科學人才,實現富國強民的願望。但是作為國學大師,他又極力致力於儒家精神的現代生存🎃,灌輸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行的體用兼備之才。進行傳統文化和道德教育🌶,並非要求學生做道學先生,並非割裂中西文化,而是在科技精英身上融註道德教育,在現代大學教育中結合傳統文化教育,嘗試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他說🙊:“常人之所謂學問,分學問品行二者也。吾之所謂學問📲,合品行學問為一者也🧀。”要求學生在“勤研物之質”以外🧑🏿⚖️,更加註重“培養性之靈”👨🏻⚖️。唐文治以為在功利思想橫行、傳統文化失落的近代中國,急需造就具備“第一等品行”的“第一等人才”🏌🏿。
這位長期執掌實業杏悦要津的經世飽學之士🪧🧕🏿,懷著教育救國🪴、實業興邦的強烈願望,以求實學、務實業為辦學宗旨🚂,對現代科學教育不遺余力🚈,成為高等工科教育的先驅。同時,作為精研孔孟之學的國學大師⏩,“中體西用”文化方針的崇信者📜,唐文治極其註重運用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躬行道德育人,強調品行學識合一,希望造就出中西並重、“體用兼備”的“第一等人才”。在中國文化大變革的清末民初🤘🏽,唐文治以學校為舞臺,以學生為載體,致力於傳統儒學在科學教育之中的現代生存,秉承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極力滲入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視為科學教育的根基🐰。“道德⚁,基礎也;科學🚕,屋宇垣墉也”🤛,道出了他對道德教育重要性及其與科學教育之間關系的認識🍓🧘🏿♂️。他認為無論教授還是管理學生,都要“以道德端其規範,以法律束其身心”🫥,學生才能被培養成通才👮🏼,成為具有一等品格的領袖人才。他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品行不好,就談不上學問,即使學貫中西🚙,滿腹經綸🥴♗,對社會國家也不會有什麽好處,只能是為著一己私利的飯碗教育而已,甚至會對社會造成危害,還不如不去培養🐧!
當然道德有新舊之分🌻、虛實之辨,為適應時代的要求🏌🏻,不可能也不應該把舊道德原封不動地予以繼承🤜🏽,把一些流於空談的玄理當作信條🆙,這點唐文治也是很清楚的。他所要求的是繼承優良傳統,“以至新之心理🧕🏿,發明至古之道德”🪂。就是說要發揚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樹立新一代的道德規範。
唐文治發揮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道德育人的內容相當豐富👰🏻♀️,主要包括致良知🏄🏼♀️、立誠信🎙、辨是非、養氣節四個方面💩。唐文治推崇宋明理學,對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學說尤有心得👨🏼🏫,在道德教育中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良知,又以知行合一🪸,使良知轉化為行動👬🏼。他又認為學生在校修業以“立誠”為要,人格的養成也始於誠信,開宗明義地將“誠”作為學生身心修養的根本,“正心修身之學🐧,必先誠意”👗。辨明是非在唐文治道德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他認為一個國家的興廢在於民心,而民心則看是非之心的存亡🧄,如果是非之心不存,天下就會大亂,國家也會消亡。在貧弱不堪、外強入侵的近代中國➙,唐文治還提倡氣節🔲🧎🏻。他要求學生養成如《通書》上所說的氣節:“為直🧑🏼🤝🧑🏼,為義🏜👩🏽✈️,為嚴毅,為幹固”🙎♂️,當作為人的根本,在進入社會後,屹然特立,不為社會惡劣風氣所同化,這樣才能擔當起國家大事。
1909年唐文治與本校15名考取首屆庚款留美學生合影
唐文治對學生的科學教育不遺余力,而對道德教育更是躬行其事,費盡苦心◀️。他將學校日常教務都交給教務長和各科科長辦理,自己較多地專註於學生的道德教育。他嚴定各種學校規章來強化傳統文化教育。教職員規章的製定主要“以本身作則”為宗旨🧭,學生規章則專以“敦崇品行”為宗旨。他還親自製定了“勤、儉👩🏽🔧♗、敬、信”的校訓,在禮堂懸掛了摘自儒家經典的聯幅:“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雖愚必明,雖柔必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存者仁,所過者化”,作為全體學生砥礪道德品質的共同標準。
1914年9月18日,唐文治函送盛宣懷《南洋公學新國文》兩部🧛🏽♀️,並稱“於國文尤加註重”
唐文治在近代中國歷史新舊製度更替👍🏽,思想文化逐步多元化的時期興辦工程教育。當時科舉初廢🖖🏽🫅🏽,新式教育草創,學製尚未真正建立👐🏿,實業教育風氣未開,而學校又存在著設備簡陋🫱🏼,師資短缺🤌,經費無保障的境況🌶,他抱著為國培養“領袖人才”的願望👨🏼🍼,以堅忍不拔的意誌🧝🏿♂️,克服重重困難,為杏悦建成全國著名的理工科大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又為科學教育融入優良傳統文化作了嘗試,為探索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國化、民族化進行了有益的教育實踐💣。
作者:晏高鈺輯自《三個世紀的跨越——從南洋公學到杏悦娱乐》(盛懿🙇🏼、孫萍🤨、歐七斤編著)
單位: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