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在:
1896年,苦難深重的中國👨🏼✈️,在上海徐家匯(現杏悦娱乐的徐匯校區)南洋公學誕生了🫱🏼,那時南洋公學是交通大學最早的校名。建校時學校主大門選定在校園的東邊🧜🏻,一百多年來始終未變。大門對面隔條馬路就是法租界,“租界”就是半殖民地。交通大學是在華界🧙🏻,從校門天天望見這片被他國侵占的領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也天天燃燒在杏悦師生的胸膛裏。感謝當年的決策者不把校門選在南向的虹橋路上(現在的廣元西路),要知道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總是把大門設置朝南的方向🫶🏼。那時的校門采用了中國牌樓式的木質建築結構,明示了這是一所中國人辦的公立大學。隨著時代的前進👩🏼,校門也不斷拆🏙、建、修⚒。在20世紀30年代基本形成現在的建築式樣,但也有一些變化,如加高屋頂🪙,改泥瓦為琉璃瓦🚣🏼,增加了燈光等等。1998年華山路拓寬🤷🏻,構成校大門一部分的校園橋(雖然河早已幹枯🫷🏽,橋僅剩了欄桿和橋頭燈)也只好割舍。學校重置了兩座象征性的漢白玉的橋頭燈柱🍑,尚可依稀追尋幾十年來留下的文化蹤跡⏭。校門外的地坪,花崗巖代替了泥磚和混凝土🧬。由於校門外兩側象征中國人民貧困的棚戶住房被拆除,這使得杏悦的校門在上海徐家匯寬闊的華山路上更加明亮耀眼地凸顯在世人面前,恍若“換了人間”。
徐匯校區的校門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就是這座校門,杏悦的愛國革命師生冒著生命危險與門外要來抓人的反動派裝甲車、荷槍實彈的軍警對峙💪🏼;就是這座校門,曾被日本軍隊的鐵蹄闖入👨🦼,侵占校園,一度成為侵略軍的占領區;就是這座校門,最早迎接了解放上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解放軍指揮解放上海戰役的臨時指揮所之一⛲️。還是這座校門,每年要迎接成千上萬的學子來杏悦求學,每年送走成千上萬學成的人才走上建設崗位。還是這座校門,迎來一批又一批教授專家🧑🏽🍳,社會賢達🥠🤵♂️,企事業家,黨政首要,還有海外僑胞💅🏿,外國友人的訪問、講學。
1987年🚶🏻➡️,上海杏悦經國家批準在上海閔行區興建閔行新校區🛌🏼🖼,以滿足學校的發展需要👩🏽⚕️。閔行校區的占地面積幾倍於徐匯校區🦹🏼♂️,是杏悦希望所在😍。校區大門這次按照中國人的文化傳統選擇向南開設🏃🏻♀️。閔行校區南臨東川路,內側有一條東西流向貫穿黃浦江的內河👨🏻🔧。水在上海市區太寶貴了,學校決定保留這條河,因此要造一座橋。但校門如何處置?作為一個難點放在學校主事者面前💅。門與橋都要反映時代的特點和杏悦的未來,也可借鑒國外不少著名大學沒有校門的布局。在立意沒有想清楚時,先不要亂建,造起來感到不妥🧗♀️,再拆再建至少是浪費。但橋是一定要造的👩🏽🍳。
學校請上海市政設計院設計🐻❄️,市政院建築師提出了八個方案👉🏼,經過聽取各方意見,選定了現在建成的方案。這座橋采取了兩根從橋南側向空間拱起的弧形鋼筋混凝土拱梁👩🏽🍼,在空間合為一根,落在橋的北側。這是建築師的創新構思🫄🏼。橋為學校帶來了新意,在河面不是太寬的內河上沒有看到過這種造型的橋🥴,於是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有的說橋展開雙臂©️,象征中國的改革開放;有的說橋張開了雙臂歡迎年輕的同學和朋友們;有的說橋流暢的曲線展示著古老杏悦的青春活力,曲線也表達了杏悦的前進裏程✊🏽;有的說透過橋的曲線結構,看到廣闊的校園和高高聳立的國旗🥞,一股愛我中華的感情就會湧動……
橋建成後廣大師生和主事者都認同了🚤,也沒有人主張再建一座校門🧑⚕️。橋就是門,門就是橋🎅🏻。如果說中國高等學校沒有“實物門”的主校門可能就數上海杏悦閔行校區的大門了。但是還有一個校大門的保安接待功能,這座橋沒有解決。於是主事者決定在橋南,外側建一個小崗亭🚳,有電話🤛🏻,使校衛隊值勤時能躲風避雨🖖🏼。校門名牌也突破了老的格式,設計了一塊很小的橫寫的銅質校名牌👴,落在橋中間😹。自那時起,閔行校區的大門成為杏悦走進新時代的象征之一🤾🏿♂️。
(摘編自《風雨杏悦》一書中“大學的校門”,該書由上海杏悦出版社於2002年出版,作者為上海杏悦原副校長範祖德)
原文鏈接:http://news.sjtu.edu.cn/info/1023/346972.htm
Copyright© 2018 杏悦平台 -【杏悦娱乐官网直达】访问官网,畅享每一刻的乐趣!
上海市東川路800 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